跳到主要內容

東南歐遊記克斯蒙13天 —6/11~12

D11 佩拉斯特(PERAST)蒙地內哥羅→科特Kotor-杜城


黑山因為地緣關係,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歷史,境內佇立著羅馬建築風格的堡壘和古城,華麗的天主教堂,東正教修道院,再加上充滿歡樂氛圍的海濱度假區,友善爽朗的黑山人民,和較為低廉的物價消費,讓黑山在近幾年快速吸引世界的眼光,成為歐洲-特別是來自俄羅斯與烏克蘭遊客的度假勝地。

Perast 前方海灣有兩座小島,一座是天然島嶼,一座是人工島嶼:
 Island of St. Gorge 聖喬治:天然珊瑚礁形成的小型島嶼 ,島上有茂密的柏樹林和一座本篤會修道院,目前還有修士住這裏,這座島禁止觀光客登島。
另外一座小島是,Our Lady of the Rocks 聖母岩:它是用沈船和岩石堆積製造的人造島嶼,所以教堂內很多擺飾,都是從海底打撈上來的物品。
小島有一個迷人的故事,傳說在1452年7月22日這天,有兩位漁夫從艱難的航程返回Perast,在露出海面上的岩石堆發現了聖母像,他們相信這是一個奇蹟,是神聖的力量讓他們平安返回,所以在這裡建造了一個小教堂。 從此之後,水手或漁夫在出航前都會在這裡丟下一塊石頭,後來也將舊船鑿穿沈入做為基石,經過數百年的累積,最終成就現在的島嶼規模。直到現在,仍然延續往大海扔石頭的習俗,每年的7月22日會舉辦一場名為fašinada的活動,當地居民會划船到這裡,向海里扔石頭,繼續為島嶼擴大面積。

現在小島上的聖母岩教堂是於1632年建造,教堂收藏了17世紀著名的巴洛克藝術家 Tripo Kokolja 的68幅畫作,包含他最重要的作品 – 聖母的死亡畫像。教堂內的大理石祭壇上方,是畫家 Lovro Dobričević 的岩石聖母像(約1452年)。教堂內還收藏了一系列的純銀匾額,全部都是來自於人民捐贈。匾額上如果有船,風暴或戰鬥的圖像,通常是幸運躲過風暴或船難的倖存漁夫或水手所捐贈。另外1700幅純銀或黃金匾額則由希望祈求平安的商人或信徒所奉獻。

過了邊境,就是黑山共和國。大家都會在此加油站上洗手間,因為過邊境等太久了

雙子島

聖石女島

對面聖喬治島,不開放。修士住在島上


聖石女島上的教堂

教堂屋頂,環繞教堂有許多信徒打造銀飾片送聖母瑪莉亞




很多新娘把捧花放在門框上,左邊銀片,是信徒送給聖母馬利亞的

現在教堂也是展覽館




這幅刺繡每寸有六百條金絲線。繡了超過25年





主要景點介紹
黑山最知名的景點,是被Lonely Planet 評選為2016 最佳旅遊城市的科特古城 Kotor 。這個位在海灣被山脈環繞的精緻古城區,將自然景觀與中世紀古城鎮完美融合,被UNESCO列為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也成為黑山最多遊客拜訪的景點。
佩拉斯特Perast,是這座典雅的小鎮是黑山另一個熱門景點。Perast 在過去歷經不同帝國的統治,期中,威尼斯共和國統治的時間最長,所以小鎮建築採義大利風格。面積不大的小鎮擁有16座教堂和17座宮殿,大多建於17th/18th 世紀威尼斯共和國統治期間。小鎮沒有防禦牆,但是有九座防禦塔,也是由威尼斯共和國海軍所建造。我們當達Perast時因通關時被延誤當地導遊放我們鴿子,LINDA不想浪費時間等人,先搭船參觀雙子島後,回Perast 觀光街上的海鮮餐廳用餐,其實我們的領隊是資深導遊,對於每個景點都非常熟悉,根本不須當地導遊用英文解說再翻譯給團員聽,只不過這是當地政府的政策,以保障當地人的工作權益,聽說韓國團就不請當地導遊,我們的領隊比較守法,按照當地的規定帶團。


科特古城Kotor

午餐後我們再走路10分到巴士站前往科特Kotor參觀,自由活動時間雖然時間不多但我們仍自費爬城牆觀看古城的全景(8歐元,小孩免費)。
另外,領隊Linda也提到過去十年因為旅遊逐漸發達,資金湧入買當地的房子,很多有錢的俄羅斯、烏克蘭人在當地置產,開始有人長期落地生根在當地生活,所以這裏也有不少俄國人。


科托爾有三座城門聯絡城內外,最主要的城門是位於西側的海門(Vrata od Mor),建於1555年的威尼斯殖民時期,城門右側斑駁的聖馬可雙翼石獅記錄了這段歷史,城門融合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格,由厚重的石磚與石柱所構成,進城需付入城費


鐘塔與武器廣場(Clock Tower & Square of the Arms)
一進城門就可以看到這座建於1602年的鐘塔,是科托爾的代表性建築之一,面對廣場的這面呈現巴洛克風格,而北面與東面則是哥德樣式,鐘塔下方有根『恥辱之柱Pillar of Shame』,當市民犯罪時,會處罰跪在石柱前示眾

最長的陽台



海事博物館(Maritime Museum)
科托爾曾有過一段風光的海上歲月,海事博物館珍藏的正是這段歷史,博物館坐落在一棟18世紀的Grgurina貴族宅邸裡,為巴洛克式風格,建築立面的兩座石造欄杆裝飾的大陽台特別引人矚目,屋內則保留威尼斯時代的格局


聖特勒弗教堂(Katedrala Sv Tripuna)
儘管科托爾人大部分都信奉東正教,但最重要的教堂卻是這座天主教堂,
傳說威尼斯商人於809年,從現今的土耳其帶回3世紀基督教聖者特勒弗的骸骨,
卻在科托爾灣遇上風暴,於是為祂蓋了座臨時庇護所,但每當要離去時,
天氣就變差,從此特勒弗就安放在科托爾,成為這裏的守護神,
這棟仿羅馬式的教堂,矗立在聖特勒弗廣場前,教堂歷史可回溯到1166年,
以克羅埃西亞科楚拉島的石灰岩所建,經過多次翻修,1667年大地震時,
教堂的鐘塔與部份立面也受損,目前的巴洛克樣式是後來重建的


聖尼古拉教堂 (Crkva Sv Nikole)
聖尼古拉教堂的歷史並不久遠,是20世紀初的建築,屬於新拜占庭的設計,教堂中間有座大圓頂,立面有兩座鐘塔


與一般天主教堂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沒有靠背長椅,站著做禮拜才代表崇敬上帝,
東正教的主祭壇是一整面的各種聖像屏幕,來隔開神聖世界(裏面存放著聖經)和世俗世界,
空氣中瀰漫著焚燒蜜蠟的香氣,東正教合唱樂音不斷播送,
銀白色聖像淺浮雕襯著深色木框,簡單的彩繪玻璃、灰白牆壁,
陽光透過圓頂投射進來,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秘氛圍
(男生進教堂需脫帽,女生可以不用)




聖路克教堂 (Crkva Sv Luke)
聖路克廣場上有兩座塞爾維亞東正教堂,一新一舊,較老的是這座聖路克教堂,
於1195年由Mauro Kacafrangi所設計,兼具仿羅馬式和拜占庭風格,
是1667年大地震中唯一沒遭受波及的建築,原室內布滿12世紀的拜占庭式壁畫,
目前僅剩南邊的牆面還保留著,曾經是一座天主教堂,後來轉由東正教徒使用,
因此教堂有兩個祭壇,一個是天主教,另一個則是東正教

可愛的商品櫥窗

我們每人付8歐元,爬城牆




時間只給我們到半山腰,一個古老教堂



關於蒙特內哥羅

Montenegro 一詞源自早期的威尼斯方言,Monte=山,Negro=黑色的意思,台灣音譯為『蒙特內哥羅』,但其他華語國家或媒體譯為『黑山共和國』或簡寫黑山。黑山面積約13.810平方公里,不到台灣的一半, 卻僅有不到70萬人口。位於東歐巴爾幹半島,主要由以斯拉夫人為主的黑山族、賽爾維亞族、波斯尼亞和阿爾巴尼亞族所組成。最後黑山的獨立過程也充分反映它們的民族性,早從1991年起Croatia, Slovenia, Bosnia..就陸續從南斯拉夫爭取獨立,直到2003年只剩「賽爾維亞與黑山邦聯」存在,終於到2006年黑山也舉行公民投票,結果是55.5%贊成, 險些超過歐盟公民投票55%門檻。於是黑山共和國就這樣懶洋洋的成立,不像其他國家有爭取獨立相關的激情或衝突。該國於2006年6月3日正式宣告獨立,隨後加入聯合國,成為歐洲最年輕的國家之一。
相對於克國,黑山的物價相對便宜,這裡可以使用歐元、KN、當地的貨幣。主要是經濟發展仍再努力中,基礎建設還未完善,所以才會有很多外來客在此投資置產。在過境的休息站,我看到一張明信片(翻譯成中文),顯示十個黑山經典的自嘲節錄,其中好幾個是有關於不要工作只要輕鬆享受生活的名言,能這樣自嘲其實不簡單, 也說明他們隨和的個性。

英國 19世紀的浪漫詩人拜倫這樣形容Montenegro蒙特內哥羅:,黑山的海岸線是陸地與海洋最美的相逢”。這幾年克羅埃西亞觀光發展的很迅速,每到周末或假日,從周邊國家進入克國觀光遊玩的爆增許多,所以在邊境地方,你會看到排一長排的車龍,等待海關確認, 蓋章, (入出境蓋章是車的圖形), 大家都是要進入克羅埃西亞的遊客,聽領隊說, 有時候一排等待的時間約1~3小時都有,所以通關前LINDA提醒大家要上廁所,以免卡關時,進退不得。今天通關時果然看到不少人要到克國觀光遊玩,其中又不少人是超跑車隊或騎重機整隊出遊過境,甚至有位自行車騎士,通關時只帶一本護照,就一路給它騎下去,領隊擔心回程會大排長龍影響行程,還好回來時順利通關,沒有耽誤太久,就回到杜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霞碦羅古道 2025_0122

  期待已久的霞客羅古道健行終於順利成行,4點鐘起床,4點半出門,就像是雪山攻頂的行程,只不過不是住山莊,而是溫暖的家,其他的感覺就是走百岳的路線。 大山壯麗景觀常讓生死相許(累得半死),明明就是睡不著吃不下去,有時還頭昏腦漲,喘不過氣來,走到最後都會變成開始懷疑人生,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不過回家後又開始懷念山上的風景,冷咧空氣拂過臉上的感覺,腳下踩過松葉的柔軟舒適,夜空中閃耀的星星,登頂成功時朝陽灑過山谷的悸動,忍不住衝動又想何時再山上去走走!這就是登山客的愛恨情仇,一言難盡啊! 不過人生的賞味期限是有限的,轉眼就過期了,不好好把握時機,就只能說往事只能回味了,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這首詩的意境真的非常棒,所以愛山的人,再忙再累也要請假去爬山。 不過年紀大了還是要識相一點,就這樣,行程較緊湊的百岳行程改成古道健走,攀爬高山岩頂路段換成賞楓之旅,感動還在,初心永存,只是不再有高山症的困擾,背包的重量也減輕了一半,走在山間的腳步似乎也輕快許多,只不過中級山的景色與溫度還是不同,但是這一次的霞客羅古道之旅,讓我重新想起剛開始爬百岳的興奮與感動。 五點鐘準時從松江路出發,熟門熟路的女司機用最短時間吧我們這群半夢半醒的人在黎明的微光中送到登山口,回程時又再夜幕低垂中安全的把我們送回台北,謝謝她專業的服務,也祝福她生意興隆,旅客接不完。 感謝上帝賜給我們一個晴朗的天空,而且沒有塞車,比預期還早的時候我們就抵達石路登山口,領隊簡單說明一下就開始了今天的行程,A進B出是必較完整的行程,但是也比較辛苦,以現在冬天的天氣來說,下午五點半後就開始天黑了,所以今天的行程要好好把握時機,否則就會摸黑下山,不過最後在大家努力的趕路過程當中終於在天黑之前下山,雖然體力差不多耗盡,但是心裏面確實滿足的。 女司機也很貼心的為我門準備飲料和食物,另外,領隊也在內灣老街幫大家買了兩個小粽子充飢,讓我們覺得很幸福,雖然在內灣老街下車休息時,剛下車時才發現兩腳overuse ,差一點站不穩,還好休息一下就好多了。還記得以前從雪山下來之後,要上遊覽車的時候也是一樣,差點爬不上車,真是好笑啊。 相逢自是有緣,大家能夠湊在一起這團才能成行,有伴同行,更是增添許多樂趣,説説笑笑會讓林間健走的行程更有料,八個人的小隊其實是剛剛好的人數,不多也不會太少,沿途可以互相照顧,搭車也剛好可以...

我愛烈嶼─大小金門走透透

我愛烈嶼與 ─ 大小金門走透透 (2018.5.9-12) DAY1    雖然天空不作美,前一日搭捷運松山機場踏查路線,在機場時從航空公司飛機航班資訊表顯示金門大雷雨 ( 高度 400 公尺 ) 而且有班機延誤,後來才得知當日中午時分開始下大雨,一直下到晚上,新聞還報導降雨量破紀錄,光是小金門降雨量就超過二百毫米,部分街道小學還嚴重積水。好友打電話通知我們是否要取消行程,我們電話連絡租車公司及確認機場航班正常起降,還是決定按時出發。隔天到達金門後下午天氣就轉晴了,水也退了,沒有影響這次的旅程,感謝上帝幫忙。 據了解金門霧多,飛機延誤是正常,還是提早去機場有備無患。我們的班機早上 0700 起飛,需 0620 前報到完畢。捷運松山機場雖可到達,因時間太早來不及又要帶行李不方便。所以決定騎機車去機場,我們騎小愛 20 分即抵達機場,停車費一天只要 20 元,真方便 ( 後來發現金門人大部份的人也是把機車放在機場 ) 。 在候機室時遇到一群小學生正要搭機前往金門校際交流,結果歡樂聲充滿飛機裡,旋槳小飛機起飛後,所有小朋友非常興奮,飛機爬升、轉彎時學生們都忍不齊聲歡呼,好像初次搭雲霄飛車的感動,因為班機上還有其他旅客,導師看不過去,只好出聲制止,請同學嘴巴閉起來,全飛機一半以上都是學生和老師職員等,好像是校外旅遊的專機,真是快樂的小孩。 很快的,一個多小時就抵達金門尚義機場。通關和領行李都很快,我們直接去機場服務櫃檯,找到租車公司,服務人員很快地交給我們一部速克達機車 (GT125) 兩頂西瓜帽,給我們一張地圖簡單給我們行程建議後,我們將行李交給租車公司協助托運至民宿,就開始騎車環島。 82據點海龍部隊碉堡 騎在一望無際綠樹矗立兩旁的中央公路上 ( 環島路 ) ,帽子被海風吹的卡卡作響,平常騎重機都戴全罩式安全帽,如今感覺就像戴鍋蓋很沒有安全感,還好路上既車少又無人,我們兩人就這樣悠悠哉哉地開始我們的外島自助旅行。 第一站本來準備去爬太武山,騎到料羅港後折返,途經 82 據點,順便繞到海邊參觀,到達據點後竟然是海龍部隊 ( 成功隊 ) 小隊部,雖然只有我們兩人,但是這裡的碉堡還是有兩位志工駐點服務,為我們開燈引導我們參觀,讓我們在坑道內能順利瀏覽強上的舊照片。以前服役放假時,在左營街上經常看到穿紅短褲白色蛙...

東南歐遊記克斯蒙13天 —6/5

D5 → ( 斯 洛維尼 亞首都 ) 朱布亞納 Ljubljana → ( 克羅埃西亞首都 ) 札格雷布 Zagreb( 宿 Premier)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共和國國土面積為 20,273 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 205 萬人,半數以上居民信仰羅馬天主教,盧比安納為首都及最大城市。係位於阿爾卑斯山尾段的中歐小國。西鄰義大利,東北有匈牙利,北接奧地利,西南通往亞得里亞海,東部和南部被克羅埃西亞。 盧比安納 (Ljubljana) 面積不到 1000 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 30 萬人,是個很迷你的小城市,用走的就可以逛完整個城市。盧比安納河 (Ljubljana River) 流經市中心,城市往河的兩側發展。地處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之間,西接義大利,北鄰奧地利與匈牙利,它也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更是斯洛維尼亞政治經濟中心,綠化率在歐洲各國來說,僅次於芬蘭與瑞典,被譽為『中歐的綠寶石』, 1991 年於南斯拉夫獨立出來, 1992 年加入聯合國, 2004 年加入歐盟,盧比安娜人口約 28 萬,是目前人口最少的歐洲首都之一,地理位置剛好夾處在維也納、布拉格和威尼斯之間,雖名氣遠不及這些大城市,但吸取了斯拉夫、日耳曼及義大利拉丁民族的不同養份,讓這座可以半天走完的迷你首都,因此融合出一種獨特的文化味道。 市區中仍保留著羅馬帝國時代的遺跡,巴洛克式建築的市政廳、 17 世紀的羅巴噴泉、有趣的三重橋、綠頂雙塔的聖尼拉斯大教堂,以及紅色的聖方濟教堂。 根據資料顯示,這裡史前時代的山丘便已有人類的蹤跡,羅馬時期成為軍事驛站, 9 世紀後有了中世紀古堡的樣子,目前見到的都是 1511 年地震之後重建, 17-18 世紀為貴族居所, 19-20 世紀前半葉則變身為監獄和軍營, 1980 年之後外觀全面翻新,有餐廳、紀念品店、展覽廳、禮拜堂及婚禮大廳,更是市民舉辦音樂會、婚宴、文化活動的場所。 這裡有幾個重要景點如下 『 中央市場 (Central Market Area) 』    聖尼古拉大教堂 (Stolna Cerkev Sv Nikolaja)    羅巴噴泉 (Robbov Fountain)    三重橋   屠夫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