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東南歐遊記克斯蒙13天 —6/9~10


 D9→斯布利特(Šplit) →哈瓦爾島(Hvar Island)


克羅埃西亞的第2大城,史普利特(Split),它是整個達爾馬齊亞地區最富麗堂皇的海岸城市,處處呈現濃厚的古羅馬風格,以古老的戴奧克里齊安宮殿遺址為中心,是羅馬時代的遺跡與皇帝陵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戴奧克里齊安皇宮遺址也是克羅埃西亞境內最重要的羅馬時代遺跡。

西元293年,因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在海灣邊造一座奢華皇宮而開始發展,戴克里先死後,這巨大的石造皇宮成為羅馬統治者的休閒渡假勝地。直到7世紀,鄰近的羅馬城市沙隆納(Salona)遭斯拉夫人入侵,大批難民逃往史普利特,躲在皇宮高大厚實的城牆內,皇宮才慢慢變成一座有平民出入的小城。

二次世界大戰後,史普利特轉變為工業大城,隨著克羅埃西亞旅遊業的發展,憑著地理之便,串連了達爾馬齊亞北部與南部的海岸、島嶼及克羅埃西亞內陸,使得港灣呈現一片榮景,而遊客來到史普利特的目地,仍以其傑出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主。
大步的遊客均由皇宮的銅(南)門進入,下樓梯後就是皇宮前庭,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皇室居所,建築似乎位於地下室,昏暗的室內兩旁全是販售紀念品的商家,轉個彎就是進入皇宮遺址的主體,當時這地下室是與港邊碼頭平行的地面層,也是當時皇宮的1樓。
牆上有一幅皇宮原始圖,右下方小船進出的碼頭,即是我們走進來的銅(南)門入口,皇宮的北、東、南、西各有四座防禦城門,分別命名為金、銀、銅、鐵,北邊的金門是皇宮主要入口,通往另一座羅馬城市沙隆納(Salona),南邊的銅門面向大海,船隻靠岸後,可以由銅門直接進入皇宮,東邊的銀門仿造自金門,西邊的鐵門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門(當地導遊是位活潑可愛的英文老師,她用中文告訴大家:「這裏的金門沒有高粱酒」,獲得大家驚喜的笑聲。 金門之外是最著名的教皇寧斯基雕像,銀門之外,是整排的紀念手工藝品攤商與露天市集(水果攤,我們在此採購無花果乾),銅門之外,是寬闊筆直的濱海散步大道,鐵門的外側望去,左手邊有座可顯示24小時的鐘樓。
進入皇宮遺址需另外付費參觀,當日也有當地英文導遊隨行導覽,原本華麗皇宮經過數千年,地下宮殿已空無一物,只有粗糙的磚牆與熟悉的羅馬拱門。(這裏也是冰與火影集取景的場所之一,噴火龍住這裏)。
皇宮以一座傳說中的堡壘為樣本,自西元295年起,以布拉曲生產的光澤白石建造,耗時10年,動用2千位奴隸,不惜耗資進口義大利和希臘大理石,以及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和石柱,整座皇宮長215公尺、寬181公尺、城牆高26公尺,總面積3萬1千平方公尺,四個角落各有高塔,金銀銅鐵4座城門,城門以街道貫穿相連,將皇宮區分為皇室起居、宗教祭壇、士兵僕役居所、工廠商家、皇帝陵寢與神殿。

當初躲進皇宮的居民住進來後,就再也不想離開,在皇宮城牆內蓋起一棟棟『違章建築』並居住其中,目前皇宮遺址的樓上是一棟棟的『違章建築』酒吧或餐廳,以前居住上層的居民,把製造出的垃圾,直接排入遊客進入的遺址地下層,直到考古學家清除了這些垃圾後(還有一些地方尚未完全清除完畢,目前由政府接收管理),皇宮主體才重見天日,但上層居民仍繼續居住在皇宮中,似乎沒有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受到後人的破壞後,居民還可以與古蹟共存且和睦相處的。天花板上的洞,即當初居民為了丟下垃圾所挖的孔洞,參觀時,地下宮殿除了濕涼昏暗外,並沒有啥特殊的味道(古早以前沒有塑膠類垃圾都是自然可風化的天然物)。


宮殿的底層,以前是上方居民的垃圾場。弧形屋頂有大小洞就是居民丟垃圾下來。現在好不容易清除千年垃圾,開放給人參觀。女總統曾在此宴客。


有些垃圾還未清除,因為怕影響結構
 走出地下大廳,往上走就是列柱廊中庭,它位於皇宮的正中央,東邊是皇帝陵寢,西邊是神殿,南面是皇室居住的地方。中庭長寬約35、13公尺,長的一面各有六根花崗石圓柱,柱與柱之間串連著拱門與雕飾的檐壁,這些粉色花崗石柱都是當時遠從埃及的路克索運來的,一旁還有來自埃及的人面獅身雕像。

東面是聖多米努斯教堂(原來的陵寢),進入教堂參觀需另外付費,右下角即來自埃及的人面獅身雕像,當時整個地中海周圍(包括埃及、北非、耶路撒冷、土耳其、西班牙),都是戴奧克里先皇帝打下的羅馬大國,皇帝要興建皇宮,當然要把最珍貴的物資運來。
教堂所在的位置即戴克里先皇帝陵寢,7世紀時,皇帝石棺及遺體被移走(他曾嚴厲迫害基督徒,將他們丟進競技場餵獅子或野獸供民眾觀看),當時的史普利特主教把它改為天主教堂,直到這座仿羅馬式的鐘樓(建於12-16世紀,於1908年重建)豎立起來前,陵寢建築的外觀都沒變過,鐘樓高57公尺(183層階梯),可登高眺望整座史普利特城與海港(目前整修中,暫停開放)。陵寢呈八角形,環繞著24根圓柱,10多個世紀以來不斷修建,藝術名家紛紛為它加持,最值得欣賞的包括13世紀的木雕大門門柱、中間的主祭壇、合唱席和講道壇。
如今的列柱廊中庭已成為一個極佳的集會廣場與表演場所,廣場周圍常有人扮演羅馬皇帝與戰士,供遊客拍照欣賞,當天正午12點也剛好有5分鐘的小短劇,我們也順便免費參觀,如果想要和羅馬士兵拍照付點小費即可。

聖多米努斯教堂

彼此陌生的團員,倒也很合諧團結。還有資深導遊Linda。很專業。

列柱廊中庭



接著來到戴奧克里齊安皇宮,經過列柱廊中庭時,傳來嘹亮的人聲無伴奏合唱,循著歌聲走進皇宮前廳,約6-8人圍成半弧,清一色是男歌手,白襯衣、黑西褲,腰際纏紅布條,藉由皇宮前廳絕佳混音效果的傳送,唱出一曲曲完美和聲的克羅埃西亞民謠,這些克羅埃西亞民謠與演出形式有個名稱,稱為(Klapa),詞義是『一群朋友』,曲畢,不妨給個如雷掌聲,也可以購買CD贊助。


一出金門即見到大大聳立的雕像,是教皇~寧斯基(Grgur Ninski),寧斯基是克羅埃西亞10世紀時的主教,他勇於向羅馬教皇挑戰,爭取以斯拉夫語及文字進行宗教彌撒,而不使用拉丁語,雕像由克羅埃西亞最偉大的雕塑家伊凡.梅斯托維契(Ivan Meštrović)所創作,1957年被豎立於此後,已成為史普利特的象徵標誌之一,據說摸摸他的金腳趾,可帶來好運,難怪被遊客摸的金光閃閃,這也是遊客打卡點之一。



PEKA菜餚,食物放在蓋子下方,悶熟。當地特色菜餚

街景


哈瓦爾島(Hvar Island)

船遊SPLIT(跳島渡輪2H)-哈瓦爾島
薰衣草小島(哈瓦爾島),從斯普利特只要兩小時就到哈瓦爾島,還可以把車一起開過去,渡輪可以載運巴士,但是乘客是自由席,也就是先到先占位,所以一早我們就趕快去碼頭排隊,如果沒有排上就要搭下一班渡輪,還好我們順利上船,也找到好位置,因為是二小時的航程,所以有人找到座位後就躺平開始睡覺,有的人則是到甲板看風景,渡輪不算小,航行時很穩定,應該不容易暈船,很快的船就到靠岸了。上了車之後,就由當地導遊導覽今天的行程。提的一值得是,這裏也是我們司機的故鄉,我們這次的行程全程由他擔任司機,上次我們英國行時中途換過一位司機,我們運氣很好,他個性和善開車很穩,而且還會主動幫導遊協助聯繫接洽當地的導遊,讓我們一路平安完成旅行,一般來說,老外通常只單單做他的工作,其他的事不關他的事,(也就是他只負責開車),他說因為家鄉人口較少,工作機會不多,因此才外出工作,今天他可以順道回家探望家人,所以今天他特別開心,後來經由當地的導遊解說才知道,這裏冬天很冷,海風強烈,所以房屋大都是又當地的石頭搭建才能抵擋住強勁的海風,一般遊客只在暑假(大約是6~9月)到此度假,而這裡的觀光飯店員工,有很多是外地來的兼差者,通常他們會連續工作6個月不休假,等到淡季後整個商店、旅館暫停對外營業後才休假。而當地人也是看農作物收成期回到家鄉協助採收農作物,結束後也是外出打工。
據說,2400年前島上即有希臘人到島上耕種,目前那片農地依舊保留原有的樣貌,繼續耕種,因而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導遊也說島上原來是以種葡萄為主要生產農作物,但是後來葡萄樹生病全部死光了,居民只好陸續離開到外地工作,有人想改種薰衣草維生,但是剛開始被人質疑,種花的經濟效益不大,不過後來薰衣草栽培成功後,精油的價格比葡萄的好,因此,慢慢大家就開始種薰衣草,哈爾島也被稱為薰衣草小島。但是,目前該地區因旅遊業的發展,加上採收薰衣草需要大量的人工,比較辛苦,許多人仍可去上班也不願種花,所以現在種花的人也漸漸減少了。
整體來說,這裡的建築低調簡樸,廣場上的聖史蒂芬教堂是當地的信仰中心,也是民眾活動的場所,另外就是位於山上的堡壘也是參觀景點。因為前面說到的種種因素,這裡人口較少,聽說有間小學學生只有10幾個人,教職員卻有27幾人,政府努力保存學校的決心令人敬佩。這裡的哈瓦爾港以前是威尼斯國的海軍基地,有一間造船廠,目前已經不使用了,軍港改為大型私人遊艇的停靠港,而且曾經被美國旅遊雜誌評選為世界10大最受歡迎的島嶼,因此港口旁邊的夜生活非常熱鬧,旺季時一天可以擠進3萬人,岸邊的露天咖啡座、酒吧、PUB音樂聲一家比一家吵,坐滿尋歡作樂的遊客,我們住宿的飯店離港口很近,走路15分鐘就到了,晚餐後我們去散步時,看到一家酒吧的吧檯正在表演噴火,觀眾笑鬧聲幾乎半條街都聽得到,路人經過時,均紛紛駐足觀賞,好不熱鬧,也因為酒客嬉鬧過度,有時會影響當地居民,因此,這裡規定女生不能穿比基尼泳裝、男生不能穿著上身在街上行走,否則要罰錢,另外,也不准酒客在街上飲酒作樂。哈利王子就是在此鬧出脱衣新聞。
哈瓦爾島一年有 270 多天的晴天(又稱為明亮之島或陽光小島),最知名的行程就是出海至維斯島(Vis)的綠洞和比舍沃島(Bisevo)的藍洞,我們因為隔天還要趕行程,所以沒有安排小艇另外出海觀景,所以,飯店街道附近有很多商家會詢問遊客要不要搭船出海,地理環境不同果然旅遊業也較發達。

回收垃圾桶,上面可感應信用卡,最大容量可丟40公升垃圾

帕克連尼群島

聖史蒂芬教堂






D10 →哈瓦爾島→尼姆 (NEUM,波黑屬地)→杜布羅威尼克(Dubrovnik)

漸漸這趟旅程即將近尾聲,今天要回到本島,旅遊行程除了到鄰國參觀二個景點,剩下的時間就是這趟旅程的另一個知名景點,杜布羅威尼克(Dubrovnik)克國最賺錢的城市(靠觀光客),早上我們搭巴士前往蘇庫拉碼頭(Sucuraj)搭渡輪到德維尼克碼頭(Drvenick),然後繼續往南走。為了趕搭渡輪所以8:45出發,雖然趕上渡輪,但是我們的巴士只能等下一班渡輪,還好船班很密集,沒多久巴士也搭上渡輪。中午我們在碼頭旁邊的餐廳午餐,今天的午餐是海鮮大餐,有龍蝦、扇貝、生蠔、鮮蝦,果然是海鮮聖地,不錯吃!


中途經尼姆 (NEUM,波黑屬地)然後到達杜布羅威尼克(Dubrovnik)。尼姆這個地區是波士尼亞唯一臨海的城市,依山伴海,也是海濱度假的景點,不過僅21公里長的海岸線,尼姆是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的唯一出海口,它的特殊位置,把克羅埃西亞的領土從中斷開分隔兩地。所以我們這趟旅程又多玩了一個國家。我們過境通關後就在中途的休息站,上洗手間順便採購一些伴手禮,店家老闆在門口掛著中華民國國旗,歡迎台灣的旅客,可見台灣團的消費能力不錯,對他們經濟貢獻良多。
接著我們就來到杜城。這裏我們會停留兩天,所以今天先參觀城區重要景點,明天前往蒙地內哥羅然後返回杜城,後天還有半天可以爬城牆,搭船到孔雀島做最後的巡禮,最後開往機場離開克羅埃西亞。

按照原本的行程我們第一天是要搭Cable car上山參觀杜城景觀,不過聽說因為因產權問題暫停營運,預計7月初恢復營運。所以剩下的時間就是逛大街。
杜城是一座固若金湯的海上城堡,也是一座古城,四周都是堅固的城牆,臨海的城牆直接蓋在懸崖上非常壯觀,也是世界遺產,不過內戰期間,城內很多建築都被砲火摧毀,大部分的房屋都是後來陸續整修完成的,我們參觀城牆時,仍舊可以看到老房子在整建中。這裡知名景點有聖方濟修道院、布拉卡大道、大小噴泉、雷維林堡壘、鐘塔、禁衛軍之家、聖布雷瑟教堂、史朋札宮,也被稱為「斯拉夫的雅典」,是該國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及健康療養聖地。

杜布羅威尼克(Dubrovnik)

Pile Gate 派勒門。杜布羅尼克(Dubrovnik)古城(君臨城),我們來了!

歐諾佛利歐大噴泉。原來有兩層,因為地震毀了上層

救主教堂





(左)主街,史特拉敦大道 (Placa Thoroughfare)
這條大道用大理石鋪建而成,在以前是一條水道,後來才在水道上鋪上路面,兩旁有許多歷史建築整齊劃一,主要是因為在1667年大地震過後依巴洛克式建築蓋起,這條大道也將這古城貫穿,通往兩邊的城門。(右)主街旁的小巷弄。住戶離主街越遠越貧困

31M高_塔樓
聖布雷瑟教堂。聖布雷瑟是杜布羅威尼克城的守護神。手上捧著杜布羅威尼克城的模型。

史朋扎宮。在羅薩廣場的對面,看到一棟平民式的宮殿,它叫史邦扎宮,是威尼斯人所建的哥德式與文藝復興交叉風格的建築,有著直立花格窗,它是早期的海關辦公室,如今變成歷史檔案館,記錄著Dubrovnik 十三世紀至今的興衰史。

守衛大樓(禁衛軍之家)。現今是酒吧


Marin Drzic。被認為是拉古薩共和國(克羅埃西亞)最優秀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劇作家和散文作家,該作家集中在今天克羅地亞南部的杜布羅夫尼克。


聖母升天大教堂




絲柏樹長得筆直,延路很多。也是聖經裡建聖殿的香柏樹

這次最多親朋好友一同出遊。好棒!

米其林餐廳晚餐。橙汁鴨胸。

米其林餐廳旁邊,好美的夜景,天黑是將近九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霞碦羅古道 2025_0122

  期待已久的霞客羅古道健行終於順利成行,4點鐘起床,4點半出門,就像是雪山攻頂的行程,只不過不是住山莊,而是溫暖的家,其他的感覺就是走百岳的路線。 大山壯麗景觀常讓生死相許(累得半死),明明就是睡不著吃不下去,有時還頭昏腦漲,喘不過氣來,走到最後都會變成開始懷疑人生,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不過回家後又開始懷念山上的風景,冷咧空氣拂過臉上的感覺,腳下踩過松葉的柔軟舒適,夜空中閃耀的星星,登頂成功時朝陽灑過山谷的悸動,忍不住衝動又想何時再山上去走走!這就是登山客的愛恨情仇,一言難盡啊! 不過人生的賞味期限是有限的,轉眼就過期了,不好好把握時機,就只能說往事只能回味了,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這首詩的意境真的非常棒,所以愛山的人,再忙再累也要請假去爬山。 不過年紀大了還是要識相一點,就這樣,行程較緊湊的百岳行程改成古道健走,攀爬高山岩頂路段換成賞楓之旅,感動還在,初心永存,只是不再有高山症的困擾,背包的重量也減輕了一半,走在山間的腳步似乎也輕快許多,只不過中級山的景色與溫度還是不同,但是這一次的霞客羅古道之旅,讓我重新想起剛開始爬百岳的興奮與感動。 五點鐘準時從松江路出發,熟門熟路的女司機用最短時間吧我們這群半夢半醒的人在黎明的微光中送到登山口,回程時又再夜幕低垂中安全的把我們送回台北,謝謝她專業的服務,也祝福她生意興隆,旅客接不完。 感謝上帝賜給我們一個晴朗的天空,而且沒有塞車,比預期還早的時候我們就抵達石路登山口,領隊簡單說明一下就開始了今天的行程,A進B出是必較完整的行程,但是也比較辛苦,以現在冬天的天氣來說,下午五點半後就開始天黑了,所以今天的行程要好好把握時機,否則就會摸黑下山,不過最後在大家努力的趕路過程當中終於在天黑之前下山,雖然體力差不多耗盡,但是心裏面確實滿足的。 女司機也很貼心的為我門準備飲料和食物,另外,領隊也在內灣老街幫大家買了兩個小粽子充飢,讓我們覺得很幸福,雖然在內灣老街下車休息時,剛下車時才發現兩腳overuse ,差一點站不穩,還好休息一下就好多了。還記得以前從雪山下來之後,要上遊覽車的時候也是一樣,差點爬不上車,真是好笑啊。 相逢自是有緣,大家能夠湊在一起這團才能成行,有伴同行,更是增添許多樂趣,説説笑笑會讓林間健走的行程更有料,八個人的小隊其實是剛剛好的人數,不多也不會太少,沿途可以互相照顧,搭車也剛好可以...

我愛烈嶼─大小金門走透透

我愛烈嶼與 ─ 大小金門走透透 (2018.5.9-12) DAY1    雖然天空不作美,前一日搭捷運松山機場踏查路線,在機場時從航空公司飛機航班資訊表顯示金門大雷雨 ( 高度 400 公尺 ) 而且有班機延誤,後來才得知當日中午時分開始下大雨,一直下到晚上,新聞還報導降雨量破紀錄,光是小金門降雨量就超過二百毫米,部分街道小學還嚴重積水。好友打電話通知我們是否要取消行程,我們電話連絡租車公司及確認機場航班正常起降,還是決定按時出發。隔天到達金門後下午天氣就轉晴了,水也退了,沒有影響這次的旅程,感謝上帝幫忙。 據了解金門霧多,飛機延誤是正常,還是提早去機場有備無患。我們的班機早上 0700 起飛,需 0620 前報到完畢。捷運松山機場雖可到達,因時間太早來不及又要帶行李不方便。所以決定騎機車去機場,我們騎小愛 20 分即抵達機場,停車費一天只要 20 元,真方便 ( 後來發現金門人大部份的人也是把機車放在機場 ) 。 在候機室時遇到一群小學生正要搭機前往金門校際交流,結果歡樂聲充滿飛機裡,旋槳小飛機起飛後,所有小朋友非常興奮,飛機爬升、轉彎時學生們都忍不齊聲歡呼,好像初次搭雲霄飛車的感動,因為班機上還有其他旅客,導師看不過去,只好出聲制止,請同學嘴巴閉起來,全飛機一半以上都是學生和老師職員等,好像是校外旅遊的專機,真是快樂的小孩。 很快的,一個多小時就抵達金門尚義機場。通關和領行李都很快,我們直接去機場服務櫃檯,找到租車公司,服務人員很快地交給我們一部速克達機車 (GT125) 兩頂西瓜帽,給我們一張地圖簡單給我們行程建議後,我們將行李交給租車公司協助托運至民宿,就開始騎車環島。 82據點海龍部隊碉堡 騎在一望無際綠樹矗立兩旁的中央公路上 ( 環島路 ) ,帽子被海風吹的卡卡作響,平常騎重機都戴全罩式安全帽,如今感覺就像戴鍋蓋很沒有安全感,還好路上既車少又無人,我們兩人就這樣悠悠哉哉地開始我們的外島自助旅行。 第一站本來準備去爬太武山,騎到料羅港後折返,途經 82 據點,順便繞到海邊參觀,到達據點後竟然是海龍部隊 ( 成功隊 ) 小隊部,雖然只有我們兩人,但是這裡的碉堡還是有兩位志工駐點服務,為我們開燈引導我們參觀,讓我們在坑道內能順利瀏覽強上的舊照片。以前服役放假時,在左營街上經常看到穿紅短褲白色蛙...

東南歐遊記克斯蒙13天 —6/5

D5 → ( 斯 洛維尼 亞首都 ) 朱布亞納 Ljubljana → ( 克羅埃西亞首都 ) 札格雷布 Zagreb( 宿 Premier)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共和國國土面積為 20,273 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 205 萬人,半數以上居民信仰羅馬天主教,盧比安納為首都及最大城市。係位於阿爾卑斯山尾段的中歐小國。西鄰義大利,東北有匈牙利,北接奧地利,西南通往亞得里亞海,東部和南部被克羅埃西亞。 盧比安納 (Ljubljana) 面積不到 1000 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 30 萬人,是個很迷你的小城市,用走的就可以逛完整個城市。盧比安納河 (Ljubljana River) 流經市中心,城市往河的兩側發展。地處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之間,西接義大利,北鄰奧地利與匈牙利,它也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更是斯洛維尼亞政治經濟中心,綠化率在歐洲各國來說,僅次於芬蘭與瑞典,被譽為『中歐的綠寶石』, 1991 年於南斯拉夫獨立出來, 1992 年加入聯合國, 2004 年加入歐盟,盧比安娜人口約 28 萬,是目前人口最少的歐洲首都之一,地理位置剛好夾處在維也納、布拉格和威尼斯之間,雖名氣遠不及這些大城市,但吸取了斯拉夫、日耳曼及義大利拉丁民族的不同養份,讓這座可以半天走完的迷你首都,因此融合出一種獨特的文化味道。 市區中仍保留著羅馬帝國時代的遺跡,巴洛克式建築的市政廳、 17 世紀的羅巴噴泉、有趣的三重橋、綠頂雙塔的聖尼拉斯大教堂,以及紅色的聖方濟教堂。 根據資料顯示,這裡史前時代的山丘便已有人類的蹤跡,羅馬時期成為軍事驛站, 9 世紀後有了中世紀古堡的樣子,目前見到的都是 1511 年地震之後重建, 17-18 世紀為貴族居所, 19-20 世紀前半葉則變身為監獄和軍營, 1980 年之後外觀全面翻新,有餐廳、紀念品店、展覽廳、禮拜堂及婚禮大廳,更是市民舉辦音樂會、婚宴、文化活動的場所。 這裡有幾個重要景點如下 『 中央市場 (Central Market Area) 』    聖尼古拉大教堂 (Stolna Cerkev Sv Nikolaja)    羅巴噴泉 (Robbov Fountain)    三重橋   屠夫橋  ...